熊玲:观电影《三个白痴》有感-喵星闻

熊玲:观电影《三个白痴》有感

——观电影《三个白痴》有感(1)

熊玲:观电影《三个白痴》有感的图片 -第1张

印度电影《三傻大闹宝莱坞》又名《三个白痴》,是一部有深刻内涵兼生动有趣的好片。在此,籍它并以赏阅“经典段落”的形式谈点感想。

影片概要:(以倒叙——法尔汉、栾邱、查尔图一路寻找失散多年的兰切为开始)描写了印度一所著名的工程学院,三个男青年看似白痴搞笑,实际智慧、有趣的生活。透过他们对教育糟粕的反讽,对人生态度、个人奋斗所表现出的鲜活个性,反映了现代社会的主调:竞争与压力,和现代人所面临的无赖与向往。

主要人物:兰切——天资聪慧、特立独行、追求真善美的理想人物;法尔汉——身怀父母期望,温良恭顺的乖孩子;栾邱——承载着拯救家族的重任、踌躇满志的焦虑者;查尔图——绰号“消声器”,自恋、自私,不那么正面的角色;主任——学术权威,自负、严酷,戏称“ICE病毒”。

经典段落1:医院产房,一个生命诞生,家人围着哭喊的婴儿欢笑。。。法尔汉的画外音:生命一开始,我们就被教导——人生是一场赛跑,你必须快跑不然被踩下。就连出生,你都必须跑赢三亿个精虫。1978年,5时16分我从母亲子宫出来,父亲就高喊“儿子,儿子法尔汉,会成为一名(帝国)工程师!”。我的命运就这么定下来了,没有人问过,我想成为什么。。。

感 想:人不是自己,是他人需要的产物。

熊玲:观电影《三个白痴》有感的图片 -第2张

法尔汉之所以被名校“帝国工程学院”录取,是因他自出生到大学之前,都被冠以“工程师”而教育。在这一生命阶段的同时,他形成有个人喜好:摄影,并小有成就。但他选择了他不喜欢的工程学。大学作为与社会接轨的“学前班”,法尔汉没法专心工程学,而是彷徨于是做他人希望他成为的那个人,还是做他自己想做的那个人的挣扎之中。

想想,在日益发展的社会进程中,哪一条生命的诞生,不是像法尔汉那样被深深烙印上——社会、他人的“影像”?这个“影像”指习性和价值的需求。尤其是我们中国的专制文化下,孩子从出生到30而立甚至一辈子,都被社会、他人的影子笼罩着。中国家庭的独生子女,哪个不是被“爱”(这背后全是大人的指望)包裹得踹不过气,而变得个性依赖?不是背负沉重的书包(填鸭式教育)弯下了腰,而变得懒散或脆弱?

如果说,所有人早期都必然要接受和内化社会、他人的“影像”,那么人的过去,都在为他者的需求服务,成人之前,人都是他人的附庸。不过,人长大后成为什么样的人——是他人期望的自我,是自主的自我,还是矛盾重重的自我?取决于多因素,但最重要的是,教育环境(即父母和学校)是否给予了孩子童年期兴趣的保护,和青春期自我价值感的尊重。在这一点上,西方文化的育人远远优于我们。看看那些奔忙于陪送孩子学习的父母,那些厌学的儿童、迷恋游戏的少年、不断攀升的抑郁、焦虑、物质依赖的学生心理问题,就知中国孩子是没有自我的活着。

关于人的成长,拉康的研究认为:人作为主体,在他早期的生命里是没有自我,他的自我感仅是他人自我(镜映)的呈现,所谓主体的人格实际是社会结构的反映。看来人的过去,其自我欲望是被抚养人的欲望所主宰。但,法尔汉的故事告诉我们,人在成长的青少年期,是可以逆(内化的)父母命题而形成有自己的兴趣“命题”。只不过人的困境在于,当内化的父母命题与自己的兴趣命题水火不容时,不知是从,又变得没了自己。。。人总是迷失在茫茫自我的抉择中。

法尔汉的命运还好,在榜样兰切的影响下,最终成就了他的理想自我。

熊玲:观电影《三个白痴》有感的图片 -第3张

经典段落2:法尔汉走进被安排的寝室,见先到的栾邱正在对着神灵像祷告感觉惊诧,名叫毫米的男孩(在学校靠搬运行李为生)对法尔汉说:“别奇怪,他在这里多呆几日,就不会信神了。今晚穿上你们最好的内裤。。。”。晚上,新生整队,进行特有仪式:赤裸上身,脱下裤子,>130度弯腰,凸起着内裤的屁股,齐声高喊:伟大的陛下,请接受我最谦卑的致敬。。。。

感 想:人是文化的符号。

男孩“毫米”的由来:他是个没名字的弃儿,个子矮瘦,学校的工程师们便给他取名为毫米。名字虽小气,但毫米很活泼、机灵、幽默,招人喜欢。我感觉有趣的不是这个男孩,而是名字“毫米”,当时看电影里喊他“毫米”我就仍俊不住笑——这么搞怪的人名,也只有满脑“机械数字”的工程师想得出!如果这个弃儿固留在孤儿院,或医院,或社区,或部队,或艺术领域,他们分别会给他取出什么名呢?不知道,但肯定是千差万别五花八门。

毫米,作为一个人的符号,透视了这个人在他人眼里的分量,也隐喻了人在物理世界是何等渺小。

人的名字,它反映了不同领域的文化需求和特点,它更深深地影响着被符号化的人的价值需求。比如被取名为“胜利”“超群”的人,他们多半会内化有“胜利”“超群”所隐喻的个性特质。关于对神的心态,由无足轻重的毫米口中说出“在这里住久了,他就不会信奉神灵”,也隐含着这样一个逻辑:当人脚踏地面、活在现实时,才晓得神是死的,它还不如毫米,一切得靠自己。

他们翘起囤圆的屁股说“陛下,请接受我最谦卑的致敬”的仪式,很风趣的背后传递了这样一个讯息:被视为神圣的其实也是最原始赤裸的东西。陛下的隐喻是神,神是至高无上或权力的符号,它象征着无敌和力量,敬神仪式象征了人对权力的畏惧,和被权威庇护的渴望与表达。正是因为人的渺小、现实的残酷,人类才创造了不死的神,亦想尽办法试图跟神在一起。这是人类抵御残酷、战胜恐惧的安全感需要。。。。真不知,人的生命究竟是被自己的意志掌控,还是被神主宰?但至少可以确认,人的精神生命是被人所创造的文化所主宰。

赞 (0)